(通讯员:肖睿萱)7月13日至24日,由西南民族大学主办,该校民族学与社会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联合承办的“重走汉藏羌彝走廊”大型学术考察活动暨第三届(2025 年度)研究生暑期田野工作坊顺利开展。此次活动以经典田野回访为核心方式,旨在深化汉藏羌彝走廊的民族学研究,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支撑与智力支持,吸引了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威廉中国官方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40余名民族学及相关领域学者、博士研究生参与。我院博士生牛依帆应邀参加了全程活动。
本次考察以安宁河谷为起点,跨越四川西昌、冕宁、会理、攀枝花及云南永仁、宁蒗等多区域,构建起一条兼具历史纵深与现实观照的学术调研路径。考察对象既涵盖彝海结盟纪念馆、红军抢渡金沙江遗址等红色历史地标,系统梳理民族地区革命历史脉络;也包含迤沙拉村、永宁镇等民族学经典田野点,为追踪民族文化变迁提供实证样本;同时纳入二滩电站、攀钢集团、三线建设博物馆等现代化发展场景,直观呈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面覆盖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元实践场域。
参与师生在实践中系统掌握了田野调查的方法论,积累了汉藏羌彝走廊民族关系、文化传承、区域发展等领域的一手研究资料,为后续学术探索奠定了扎实基础。通过实地走访与深度访谈,参与者不仅深化了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学理认知,更直观感受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就,进一步明晰了从学术视角阐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彰显了民族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学科价值。

图为考察团在彝海结盟纪念馆现场考察(西南民族大学 供图)

图为考察团调研攀钢钒1450热轧生产线场景(西南民族大学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