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行走的课堂 生动的舞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展示活动激活思政育人新动能

来源: 时间:2025-05-26 点击量: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成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重点OBE教学理念,始终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抓手,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式自第七教学周起课程组组织全校91个教学班7000余名学生,开展了系列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本年度实践教学的主题,除了课程的品牌活动“红色文化寻访计划”和“大学生家史计划”外,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相关纪念活动也被指定为主题。三个主题并列,构建起史今贯通、情理交融的全方位育人路径,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沉浸式体验:在红色文化寻访中与历史面对面

武汉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文化重镇,为红色文化寻访提供了丰富的实景课堂。参与实践的学生们深入辛亥革命博物馆、中共五大会址、江汉关博物馆等革命遗址,通过实地探访与历史场景面对面对话,从厚重的史料文献和鲜活的实景中感知精神传承的力量。

光电2401班陈雨含、冯灿、贺博、林之正、舒纨茜小组共同创作的长诗《长河的回响》以回忆录形式讲述中国近代百年风云变幻,他们现场朗诵充沛情感新颖的形式引发强烈共鸣。哲学2401班的徐黄奕、熊露梦、曾哲齐、邝昱璇、王晨璐、刘羽童小组则创新运用短视频、多媒体演示再现革命历程,展现当代青年独特视角;还有学生小组龙采卉、黄杰瑜、向心语、杨熙玉将实践拓展至省外,用镜头记录贵州凯里的革命史迹。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大家深刻领悟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决心在新时代继续续写红色华章。在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展示中,我们小组前往辛亥革命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在博物馆里听到和看到了鲜活的历史,这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机械2407班的陈点同学兴奋地说这种亲历亲为的学习方式,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理解。

王晨宇、何畅、阎兴宇、胡锦洋、陈丁宁、秦梓铭小组在实践总结中写道:以江汉关的历史变迁为缩影,我们系统了解了近代武汉的城市发展轨迹。此次活动让同学们能够将书本上的抽象历史与生活中的具象历史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红色文化寻访计划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了历史发生的现场,使课本中的抽象知识变得具象化、生动化。穿梭于红色遗址之间,我们既是历史的寻访者,也是精神的传递者。中文系的李佳惠同学表示,在资料挖掘与实地走访过程中,我们不仅触摸到了革命先辈滚烫的初心,更感受到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

中文系2024级的王锦芝也表示:“红色文化不仅是特定的历史事件,更是一种延续千年的抗争与革新精神。这次寻访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发展,也激励着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哲学系同学在工作完成后合影

微观叙事:家史探寻国家与个人命运交织

大学生家史计划中,课程组指导同学们以自己的家庭、家族、家乡的历史变迁为考察对象,从微观层面体悟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新时代十多年来国家发展的宏大历程。同学们通过家族记忆挖掘,探寻国家发展的历史脉络。

李宇亮、史家浩、贺晨尧、陈知微、颜瑞阳小组通过文献资料和口述史材料,讲述了陈知微祖父从知青上山下乡到成长为党员干部的历程,映照新中国发展进程的历史缩影。在汇报最后,陈同学的祖父还特别录制视频,以亲历者身份鼓励新时代青年学子担当时代使命;朱玥乔、邓毅勇、李欣怡、鲁黄天一、邬浩宇、许子欣小组则以朱玥乔家族代人投身教育事业为主线,展现红色家风的世代传承;程瑞、赵鹏博、赵宇晨、曹子睿小组以及彭思宇、董子越、徐昊成、苏晓诺、姜子敬、龙奕璠小组成员分别讲述了各自家庭故事,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家庭的变迁反映了国家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

同学们表示,家史计划通过个人记忆的复原,国家叙事进行补充,成功让宏大历史与个体命运交汇共鸣。通过这次家史研究,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历史的厚重与文化传承的力量。鲁黄天一同学朱玥乔同学的家族历史竟然能追溯到清朝时期,与历史教科书中的左宗棠处于同一历史时空。蒋家一代代人秉持着同一初心,将优良家风家训继承发展至今,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脉络令人深受触动。

光电学院陈知微同学爷爷在视频中寄语华科大学子

铭记历史:抗战纪念凝聚和平共识

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课程组将纪念活动融入实践教学主线,强化国家集体记忆与时代责任担当的联结。很多同学从不同角度梳理了十四年抗战的悲壮历程,更有同学从世界史的角度考察了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例如,王珊珊、韩志远、李欣凌、陈宸、郑可欣、高圆小组反思了法西斯出现的原因及启示。更多同学则关注抗战历史的细节,从微观、局部、具体事件等角度切入,展示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赵奕赫、段克毅、杨尊宇、鲁雅丽、李宇轩、喻文浩小组盘点了武汉抗战遗址,揭示了武汉在抗战史上的地位。余家宜、刘睿琪、夏梓睿、周漫、刘媛媛小组专程前往南京,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考察对象,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暴行。邱梦柔、宫瞰尘、温涵静、张运祥、刘咏君、李嘉杰小组实地考察了汉口积庆里慰安所遗址,并访问了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讲述了日军的慰安妇制度和慰安妇的凄惨遭遇,让同学们重新关注到在废墟与纸页间被遗忘的“她们”。同学们通过丰富史料和现场情感体验,在回顾战争历史的同时凝聚和平共识。

邱梦柔小组在工作手记中写道:文献资料中那些黑白照片里的少女肖像,不应该只是反法西斯战争宏大叙事中的苍白注脚,它们是穿越时空的血泪和哀嚎,时刻提醒着我们警惕潜伏在文明表象与理性制度之下的兽性与暴力。该小组成员表示,对慰安妇等历史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展现了当代青年对历史边缘话题的敏感性与人文关怀赋予课程更深层的现实意义。

中文系同学在博物馆认真调研

知识转化为素养:实践教学成效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同学们在此次多维度实践教学活动中不仅锤炼了专业能力,也拓展了历史视野,提升了政治认同感与时代使命担当意识。

电气24级的庞晨曦同学表示,参与课堂实践展示帮助她构建了系统性历史思维框架,学会从多维度分析历史人物与重大事件;同班的赵钦泽同学则表示,实践活动打破了以往对历史的碎片化认知,帮助他更全面理解中国近现代由衰转盛的历史发展脉络。

通过课堂展示、小组协作准备汇报内容以及相互学习其他组同学的研究成果,我系统全面地了解了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关键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历程,对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赵钦泽同学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的实践教学不仅将教室到了历史现场,将课程价值深植于学生心灵。在寻访讲述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成为历史的主动学习者、红色革命精神的继承者,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担当者。通过这些系列课程与实践教学,学生们穿梭在红色遗址之间,探索自我、社会和历史,他们既是历史的寻访者,也是信仰的传递者。课程组负责人夏增民教授在总结指出,唯有亲历亲为、亲身体验、亲自感悟,才能让革命先辈的精神火种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生生不息,焕发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通讯员:丁佩琪

 

 

版权所有:WilliamHill·威廉希尔(CHN中文·VIP)官方网站-Ultra Platform 

学院电话:027-87556742(院办)       027-87544455(研究生教务)

                 027-87557893(人事)       027-87557739(本科生教务)

学院邮箱:mkszyxy@hust.edu.cn